创世记的启示 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经历中看到神的呼召 第八章

注:此网页乃是使用自动翻译算法从英语翻译为中文,再加上人手后期校对而制作。

创世记的启示 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经历中看到神的呼召

1954年李常受文集(第四册)

第八章 亚伯拉罕的经历——凭信而活 (3)

凭信心生活的考验
在本章中,我们将讲述凭信心生活的试炼。任何凭信心生活的人都会经历许多种考验。亚伯拉罕凭信心生活时,至少经历了三次试炼,每一次都是考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苦难既是考验,也是试炼。神用问题来试炼我们、考验我们,以暴露我们的状况,让我们认识自己。


饥荒时因没有坚守阵地而失败
亚伯拉罕经历的第一个考验是饥荒,因为他没有坚守在迦南的阵地。亚伯拉罕没有在迦南站稳脚跟,而是继续前行,向南地走去(创十二8-9)。在圣经中,南地代表舒适的环境,而北方则代表艰苦的环境。因此,雅歌四章16节说“北风啊,醒起!南风啊,吹来!”亚伯拉罕逐渐南迁,意味着他逐渐走了一条容易的路。也许对他来说,留在伯特利很困难,所以他向南走,选择了一条容易走的路。当他往南走时,就到了迦南和埃及的交界处。这意味着一个离世界很近的地方。一个凭信心生活的人,离世界越远,就越向北,困难也就越多。然而,离世界越近,他就越向南,就越感到自在。正是这种安逸吸引亚伯拉罕离开他搭帐棚、筑祭坛的伯特利。南地发生了饥荒(创十二10)。如果亚伯拉罕留在伯特利,即使有饥荒,他也不容易下埃及。然而,因为他走了一条简单的路,下到了南地,靠近埃及边境,所以当困难来临时,他立即下到了埃及。


埃及是一个安逸的地方。当迦南地遭遇七年饥荒时,各地都没有食物,但埃及地却有粮(四一54)。迦南地经常发生饥荒。亚伯拉罕遇到过饥荒,雅各也遇到过饥荒(四二1-2,5)。在信仰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饥荒,但在埃及不会有饥荒,因为尼罗河就在埃及。然而,当一个人去了埃及,他就失去了帐棚和祭坛,进入了罪恶之中。我们不应该把亚伯拉罕看得太高。我们可能不会做他在遇到困难时做的事情,比如装假、撒谎和牺牲妻子。


亚伯拉罕在进入埃及之前,对他的妻子撒拉说“我知道你是容貌美丽的妇人。埃及人看见你,必说,这是他的妻子,他们就会杀我,却叫你活着。求你说,你是我的妹妹,使我因你得善待,1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十二11-13)亚伯拉罕的计划非常卑鄙。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如果神没有用大灾击打法老和他的家室(17),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就会被玷污。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亚伯拉罕看得太高。他并不比我们任何人都好,而是和我们一样堕落。


根据创世记十二章8节,当亚伯拉罕到达神的家伯特利,摸到神的同在时,他搭起帐棚,筑起祭坛,呼求耶和华的名。遗憾的是,亚伯拉罕没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他走了一条安逸的路,向南地走去。当一个人跌倒时,他不会一步就倒下。他是一步一步往下掉的,要走很多步。亚伯拉罕最终遇到了考验,下到了埃及,也就是下到了世界。进入世界的人必然会犯罪。罪不一定包括世界,但世界总是包括罪。罪不一定涉及世界,但世界总是涉及罪。


作为神的选民,亚伯拉罕走出巴别,进入迦南。然而,当他的状况不佳时,他没有守住迦南的位置,而是下到了埃及。守住迦南的位置并不容易。进入迦南不容易,守住这个位置也不容易。亚伯拉罕离开巴别进入迦南,但不久又下到埃及。罗得也是神的选民,他也进入了迦南,但很快就流落到了所多玛(十三12)。这三个地方–巴别、埃及和所多玛——代表了世界。巴别是拜偶像的世界,是拒绝神、崇拜偶像的世界。埃及是生计的世界,是谋生的地方。所多玛是罪恶的世界,充满了罪恶的东西。亚伯拉罕下埃及谋生,雅各也下埃及谋生。后来,以色列的子孙为了权力和影响力下到埃及(赛三一1)。因此,埃及世界是一个权力和影响力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奴役的世界。在埃及,为了谋生,为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人们不得不做奴隶,每天烧砖(出一13-14)。


神的选民走出偶像的世界之后,并没有重新跌入偶像的世界;相反,他们跌入了埃及——生计的世界,或者跌入了所多玛–罪恶的世界。亚伯拉罕曾被从偶像的世界中召出,但当他无法在迦南地站稳脚跟时,他跌入了生计的世界。当他跌入这个世界时,为了生存,他撒谎、犯罪、作恶。如果不是神的拯救,亚伯拉罕不可能从那个环境中走出来。


当一个蒙召的人过着信心的生活时,他会经历试炼。亚伯拉罕,一个蒙召的人,遇到了许多试炼。同样,作为蒙召者,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试炼。


根据创世记的记载,亚伯拉罕遇到了三次考验。第一个考验是饥荒。在第十二章中,亚伯拉罕经历了饥荒,因为他离开了伯特利。进入迦南地后,他先去了示剑(6)。然后他去了伯特利和艾之间的一个地方,那里靠近迦南地的中心,而不是边界附近。这意味着蒙召的人应该在神所指示和指定的地方的中心而不是边界生活。许多圣徒属灵生活的状况是在边界生活。他们没有堕入世界,但却不在神喜悦的中心位置。


亚伯拉罕迈出的第一步是从边界到中心,即从示剑到伯特利。在示剑,他有祭坛,但没有帐棚。当他走到伯特利东边的山上时,他有了帐棚和祭坛(7-8)。祭坛和帐幕是亚伯拉罕信心生活的表现和见证。毫无疑问,亚伯拉罕在巴别时,既没有祭坛,也没有帐幕。巴别只有一座城和一座塔(十一4)。当亚伯拉罕离开吾珥到达哈兰时,那里仍然既没有祭坛,也没有帐幕。甚至当他到达迦南边界时,那里仍然没有祭坛。直到他继续前行,到达示剑,他才在神面前筑了一座祭坛。


当一个人第一次被呼召跟随主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巴别和吾珥,也就是说,他离开了世俗人的生活,离开了人类高尚的因素。然而,他仍然没有积极的因素。只有当他走得更远,从哈兰到迦南,从迦南的边界一直走到示剑,他才会拥有祭坛。当他逐渐走得更远,到达更靠近中心的地方,也就是靠近神的家,神的居所的地方时,他不仅会有祭坛,还会有帐棚。他身上的积极因素在神面前逐渐增多。祭坛是他侍奉神、呼求神的工具,帐棚是他向他人证明自己属于神而不是世界的工具。因此,他在神面前有祭坛,在人面前有帐棚。


亚伯拉罕本应坚守在这里。如果他想移动,就应该向中心移动。然而,他并没有向中心移动,而是离开了中心,向南地、向边境行进。南地意味着一个轻松的环境,一个安逸的地方。北方寒冷而艰苦,南地温和而轻松。这意味着亚伯拉罕选择了轻松的道路,离开了靠近神居住的地方。就在亚伯拉罕选择的这个地方,他遭遇了饥荒。这场饥荒是一种考验、一种约束、一种阻碍。它应该提醒亚伯拉罕,神是如何照顾他并承担他所有的责任的。亚伯拉罕本应返回伯特利。


路加福音十五章中的浪子因饥荒而幡然醒悟(第13-18节)。在路得记中,饥荒也使拿俄米幡然醒悟,从摩押回来(一1-7)。饥荒本应阻止亚伯拉罕继续南行,阻碍他离开迦南地,并警告他返回伯特利。但遗憾的是,亚伯拉罕没有接受警告或禁令。结果,他遭受了苦难。他越是选择安逸的道路,就越往南走。埃及在迦南的南边。当亚伯拉罕离开迦南边界向南移动时,他最终来到了埃及。迦南地是神希望亚伯拉罕站稳脚跟的地方。当亚伯拉罕离开迦南地时,他落入了世俗之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亚伯拉罕相同的情况。虽然亚伯拉罕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筑坛的地步,并进一步走到了搭帐棚的地步,但他却选择了走轻松的路,往南走。当他选择了安逸的道路时,他失去了祭坛和帐棚。亚伯拉罕不需要等到他到了埃及;当他到达南地之地时,他在神面前不再有祭坛,在人面前也不再有帐棚。虽然他仍然是蒙召的人,但他失去了属灵的条件。这证明他走上了一条失败的道路。所遭受的苦难本应警告他回到原来的位置。但他非但没有回头,反而向南进入埃及,走上了安逸之路。


从外部环境来看,南地是一个安逸的地方。埃及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即使在七年的严重饥荒中也有面包。埃及不仅有粮食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有剩余的粮食可以卖给别人,供给他们。一个蒙召的人,如果走安逸的道路,无疑会得到生活的供应。然而,当他在埃及的时候,他就做好了犯罪的准备。埃及可以养活他,照顾他的生活,但他必须做好在埃及犯罪的准备。人们在埃及犯罪,是因为埃及是一个罪恶之地。


因撒谎而犯罪
下埃及后,亚伯拉罕不仅自己撒谎,还让妻子撒谎。而且,这个谎言并非始于埃及。这个罪是有计划、有准备的。根据创世记二十章11-13节,亚伯拉罕离开迦勒底吾珥时,就准备好了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撒这个谎。


几乎每一个蒙召的人都有一些弱点。这些弱点是他得救后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个蒙召者可能仍有一些世俗的东西。显然,在他得救的那一天,他因为神的呼召而放弃了一切。然而,他总是保留着某样东西,不愿意或不准备放弃它。亚伯拉罕让妻子撒谎就是如此。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呼召。他相信神会引领他前行,神会告诉他该去哪里,神会在路上保护他。然而,关于他的妻子,他却不相信神。从他蒙召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可能也无意在这件事上相信神。相反,他有自己的计划,相信妻子的谎言和他对妻子的谎言可以保护他。亚伯拉罕在被呼召之后和出发之前,思考了与他妻子有关的问题。他本应该祷告并仰望神,但他没有这样做。当他考虑到与妻子有关的问题时,他立即想出了一个妙计,并嘱咐他的妻子说“我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你题到我,要说,他是我的哥哥;这就是你以恩慈待我了。”(13)在亚伯拉罕看来,只要他重复这样的谎言,他就不需要神的仁慈。因此,亚伯拉罕和撒拉都打算撒谎。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我们就像亚伯拉罕一样。当我们得救时,我们以为自己愿意为主的缘故放弃一切,但实际上我们为自己保留了一些东西。我们可能会说:”神已经到了我这里,呼召了我。祂是全能的,祂一定会承担我所有的责任,照顾我,引领我的一生。但是,有一件事我不能托付给祂。我要把它留在我身边。我知道这件事不光彩,应该留在巴别,但我不能丢下它。我必须把它带在身边”。许多信徒在他们的经历中都有这样的弱点。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这种弱点就会表现出来。


亚伯拉罕在十二章中就有这样的软弱(11-13)。然而,即使在第十八章中,他与神有亲密的关系,并为罗得在神面前大力代求,他的软弱还是再次显现出来(二十1-2)。因为亚伯拉罕仍然是活在肉体中的人,他是软弱的。他并不比我们强大。亚伯拉罕在十二章中所犯的罪是卑鄙的。我们应该考虑一下他将妻子置于何种境地。为什么亚伯拉罕愿意忍受撒拉被带到法老的家里?为什么他愿意假装自己是她的兄弟?这是为了他的生存,为了他能活下去。


许多圣贤之人在世间犯下罪行,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许多圣贤之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善于说谎,像世人一样说假话。似乎说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些人不撒谎,他们就会失去工作。如果他们不撒谎,他们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或生存。许多圣徒对我说:“李弟兄,你真是有福,因为你已经脱离了这个社会。我们这些在社会上工作的人无法避免撒谎,我们必须每天撒谎。如果不撒谎,我们就没有办法工作。”我听不懂,就问“这是真的吗?”有人回答说“绝对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是靠撒谎维持的。我们写的报告是假的,我们说的话是假的,我们脸上的笑容也是假的。我们无法真诚。我们必须假装。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欺骗。如果我们不欺骗别人,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靠欺骗为生。我们的生活就是谎言的生活。”


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的经历是为了告诉我们,在回应神呼召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试炼,而我们的软弱总会让我们走捷径。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撒谎。在迦南经历饥饿是一种考验,一种痛苦。然而,在埃及吃一碗饭却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昧着良心撒谎。因此,生活在埃及也有苦难。


被神保守
我们必须记住,救赎不在蒙召者手中,而在神的手中。亚伯拉罕本想犯罪,但他没有成功。他本想留在埃及,但他不能。神是刚强的,祂伸手干预。一个回到世界的基督徒可能无法享受平静的生活。相反,他可能常常导致世界没有平安。法老因为亚伯拉罕而不得安宁(十二11-20)。同样,所多玛王也因为罗得而不得安宁。首先,所多玛发生了一场战争(十四1-12),后来,火从天上降到所多玛(十九23-29)。如果没有基督徒,世界就会“和平”。亚伯拉罕下埃及之前,埃及是和平的。正是因为亚伯拉罕下到埃及,法老和埃及才不得安宁。


在出埃及记中,埃及人因为以色列人的存在而遭受了十灾(七15-十二32)。结果,“埃及人催促百姓,打发他们快快出离那地,因为埃及人说,我们都要死了。”(33)圣徒可能热爱世界,也可能经商。当别人从事任何方面的生意都能赚钱时,他却在赔钱。不仅如此,他还导致别人亏损。在雇用他之前,他的公司可能很兴旺,但当他加入公司后,神就来干涉了。


在神的干预和埃及人的斥责之后,亚伯拉罕充满了羞愧。他做了一件连世人都不愿做的事。他犯下了连他们都不愿意犯的罪。他太卑鄙了。此时,他可能想留在埃及,但埃及不要他。法老对他说“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妹妹,以致我把她取来要作我的妻子?现在你的妻子在这里,把她带走吧!”(创十二19)法老吩咐他的人把亚伯拉罕连同他的妻子和他所有的一切都打发走了(20)。法老似乎在说“快走吧!你一走,我们就会得到安宁。”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跟随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经历过这样的试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同样原理的试炼。亚伯拉罕受到管教、处置和羞辱之后,离开埃及,慢慢地回到伯特利,回到他起初达到的最高点。第十三章3节和4节说:”他从南地继续往前行,直到伯特利,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他起初支搭帐棚的地方,也是他先前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呼求耶和华的名。”回到伯特利后,他的祭坛和帐棚都恢复了。亚伯拉罕再次在神面前敬拜和事奉,他也在人前见证,他不属于埃及,不属于这个世界;相反,他是为神而活。

弟兄的争斗
第一次试炼刚刚结束,当亚伯拉罕回到他原来的地方时,另一次试炼又开始了。与前一个关乎生存的饥荒试炼不同,这次试炼是一个弟兄的争斗。这是一场占上风的争斗。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根据原文,十四章14节说罗得是亚伯拉罕的兄弟。在神眼中,所有蒙召的人都是彼此的兄弟。兄弟之间的争斗是对亚伯拉罕的严峻考验。


十三章说“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和一切所有的,以及罗得,都从埃及上南地去。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那地容纳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家产甚多,使他们不能同住一起。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牧养亚伯兰牲畜的人和牧养罗得牲畜的人起了争执。”(1-2,5-7)。罗得有什么理由争吵呢?亚伯拉罕本可以对罗得说:”你跟我出来,我对你的一切都负责。我离开吾珥时,你跟我一起离开。我下埃及的时候,你跟我一起下埃及。你们得到了所有的好处,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他们的争斗是因为埃及给了他们太多的东西。埃及给他们的东西成了他们争斗的根源。兄弟俩一起做生意,亏了通常没什么,赚了就不好说了。他们应该如何分配利润呢?这就是无数诉讼的根源。有时,双方僵持不下,不得不向长老陈述自己的情况。兄弟之间的争执是因为 “埃及 “给他们的太多了。在创世记 十三章中,亚伯拉罕遇到了一场审判。亚伯拉罕似乎很通情达理,他的地位较高。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占上风。这次审判的结果与前一次审判的结果不同。这次亚伯拉罕占了得胜。


知道神是负责任的 我们不应认为这两个考验涉及两个不同的原则。它们是同一个原则。凭信心的生活或蒙召的生活意味着一切都源于神,依赖于神,是神的责任。是神显现,是神呼召,是神带领,是神引导,是神承担一切责任。这就是蒙召的生活,一种凭信心的生活。如果亚伯拉罕一开始就学会了这一课,他就不会向南走,不会遭遇饥荒,也不会下埃及。下埃及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找出路,运用我们的智慧。下埃及或说谎意味着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方法、能力和智慧。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发起、进行和处理一切。这就是下埃及的含义。蒙召的意义是什么?蒙召意味着神发起、进行、负责和照顾一切。蒙召的人生是神负责的人生,而下埃及的人生则是我们负责的人生。


亚伯拉罕蒙召时,一切都不是出于他自己,而是出于神。亚伯拉罕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也没有自己的计划。然而,他下埃及却与众不同。他是始作俑者。他考虑该做什么,该如何进行。他对一切负责;他计划,他安排。最后,神的手插了进来,亚伯拉罕受到了惩罚。他吸取了教训。他选择了南地,但南地出现了饥荒;他选择了埃及,但埃及出现了耻辱。正因为如此,他不再选择,而是让神负责一切。


因为亚伯拉罕学到了下埃及的教训,所以他能够在与兄弟的争斗有关的教训中获胜。如果他没有学到前面的教训,在遇到这个新问题时,他就会使用自己的方法,为自己而战,自己做事。但他学到了这一课,认识到蒙召者的生活是神负责的生活。亚伯拉罕可能会对自己说:”如果神要我活下去,他会为我安排的。我没有必要伸手为自己而战。当我下到埃及时,我使用了我的方法,我以为我可以得到一些东西。我不知道我将蒙羞。最终,是神承担了责任,拯救了我;否则,我不知道我今天会是什么状况。事实上,我的处境并不悲惨,这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神。这不是我的作为,而是神的作为”。


亚伯拉罕在下埃及时学到了一些深刻的教训。他认识到,一个蒙召者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神的责任。亚伯拉罕的技能无法帮助他负起责任。他越是使用自己的技能和方法,就越是痛苦。他选择了南地,南地却发生了饥荒。他选择了埃及,埃及却出现了耻辱。如果不是神的手拯救了他,他将彻底堕落。因此,在他羞愧地回到迦南地后,他谦卑地站在他起初站过的地方,他再次敬拜神,见证,筑坛,搭帐棚。他不再相信自己的方法,也不再依赖自己的技能。他知道,他的生活方式和他选择的道路要么会导致苦难,要么会导致耻辱。亚伯拉罕吸取了这一教训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考验。在这次考验中,他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担任首领,采取行动,奋力拼搏,但他没有再努力。


亚伯拉罕吸取了教训。他知道,如果自己努力,就会蒙羞。因此,他没有努力,而是收回了手。当亚伯拉罕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正在争夺时,亚伯拉罕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弟兄。遍地不都在你面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十三8-9)。这些话表明亚伯拉罕已经吸取了教训。


获得胜利并得到神的话语权
亚伯拉罕的第二次试炼与他的第一次试炼有关。第一次试炼是第二次试炼的准备。一个受过试炼并被神引领的人已经学到了教训。当你接触这样一个人时,你会发现他受到了神的打击,失败了,并且学到了教训。在第二次审判中,亚伯拉罕取得了荣耀的得胜。他在弟兄的争斗中得胜了。


由于罗得在下埃及时没有吸取教训,他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他选择了一个在他眼里很好的地方。按照年龄,罗得更年轻,按照环境,他是个跟随者。他应该让亚伯拉罕先选择。但罗得却一意孤行,选择了最好的地方:”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 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罗得为自己选择约但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10-11)每当发生纷争时,选择最好那份的人就会面临危险。最好的那份未必总是祝福;它往往会变成损失。罗得就是因为先选择了最好的地方而跌倒的。结果,他下到了所多玛(12-13)。后来,所多玛发生战争,罗得被俘,他仍然没有悔改。最后,所多玛被天火毁灭,但他仍不悔改,甚至在山洞里做了一件可耻的事(十九23-26,30-38)。这表明罗得没有吸取教训。


因为亚伯拉罕学到了教训,他获得了胜利,结果神来了。罗得与亚伯拉罕分开后,神立刻来与亚伯拉罕说话(十三14)。这是有原因的。当人做出自己的选择时,神就会消失。当人使用自己的技能时,神就不在场。当人的技能消失时,神就在。当人停止使用自己的技能时,神就会说话。当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部分时,神离开了。当人不选择最好的那份时,神就来了。罗得与亚伯拉罕分开后,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14)。在此之前,亚伯拉罕是不会看的;他把“看”的权利交给了罗得。罗得举目看见整个约旦河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 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10)。亚伯拉罕却不看。他让罗得做出选择。


亚伯拉罕之所以不看不选,是因为他在下埃及时吸取了教训。因为受苦,他不敢再使用他的技能。当他不再使用他的技能时,神出现了。因为亚伯拉罕不看,神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14-15,17-18)。神说“起来,走”,亚伯拉罕就开始行走,这真是奇妙。如果神没有吩咐亚伯拉罕行走,亚伯拉罕是不敢离开伯特利的。这一次,他不是向下走,而是向上走。他从伯特利走到了希伯仑,一个更高更靠近中心的地方。希伯仑的意思是“交通”。亚伯拉罕走进了与神的关系中。他不仅拥有以伯特利为标志的神的居所,还拥有以希伯仑为标志的神的交通。


弟兄被掳
亚伯拉罕在第二次试炼中取得胜利后,第三次试炼又来了。在我们吸取教训之后,还会有新的考验,因为蒙召者的一生就是充满考验的一生。蒙召者在试炼中成长。有试炼,就有成长。没有考验,就没有成长。当一个人在试炼中吸取教训时,无论他是失败了还是得胜了,他都会成长。亚伯拉罕刚到迦南时,没有胆量。但在经历了两次试炼之后,他在神面前变得坚强起来。因此,当事情发生时,他有了信心和胆量。结果,神又给了他一个更艰难的考验。


这个试炼就是弟兄被掳。第十四章中四王与五王之间的争战是为了教训罗得和试炼亚伯拉罕。神利用这种情况“一石二鸟”。神允许这场战争,一方面是为了管教罗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验亚伯拉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五个国王竟然无法打败四个国王。相反,四王赢得了这场战争,带走了罗得和他的财产,然后离开了(1-12 )。当这一消息传到亚伯拉罕耳中时,他对自己弟兄的态度受到了考验。


我们必须插一句关于亚伯拉罕的试炼的话。他的试炼有三分之一来自世界,有三分之二是因为弟兄。我们所遭受的试炼通常来自弟兄。神总会为我们预备一个罗得。每一个罗得最初都是让我们满意的,否则,我们就不会把他领出吾珥。然而,我们需要谨慎对待我们的满意,因为总有一天它会成为问题。神常常利用基督身体里的同伴来试炼我们。


没有属肉体的爱
这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亚伯拉罕本可以说“我知道你选择的方式是错误的。你现在需要我来拯救你。如果我们希望所多玛的弟兄被俘虏,希望他接受管教会更好,那么我们就没有学到教训。”亚伯拉罕不是这样的人。在得到罗得被掳走的消息后,亚伯拉罕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而是凭着信心立即冒着生命危险把罗得救了回来(14-16)。亚伯拉罕的爱中没有肉体的成分。这一举动表明他已经吸取了教训。他知道,无论发生在他身上的是什么,都是出于神。他在埃及所遭受的耻辱是神的调度,罗得被掳也是神的安排。因此,亚伯拉罕并不关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在神的手中;他是一个被神呼召的人。


蒙召者的见证:神对一切负责
结合这三个试炼,我们可以看到亚伯拉罕学到了一个功课,那就是蒙召者的生活取决于神,而不是他自己。通过这一功课,他认识到,是神而不是他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是神而不是他能成就事情,一切都是神的眷顾,而不是他的把戏。因此,他可以对所多玛王说“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这证明,蒙召者的生命依赖于神的眷顾和供应。既然亚伯拉罕是被神呼召的,那么神就会负责与他有关的一切。如果亚伯拉罕从所多玛王那里得到了什么,他的见证就会毁于一旦。别人会说他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然而,亚伯拉罕学到了关于信心生活的教训。蒙召者的前两个经历是蒙召和学会凭信心生活。亚伯拉罕说“凡是你的东西,就是一根线,一根鞋带,我都不拿”。这是他不断仰望神之手的见证。


蒙召者生活的一个关键和基本原则是:神发起一切,神负责一切,神来做一切。蒙召者不为自己负责,不为自己做事,也不依赖他人。这就是蒙召者的生活,一种凭信心的生活。通过这三次试炼,亚伯拉罕彻底学会了凭信心生活的功课。